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写给十五周年华诞的中自催化丨周远华:见证中自的成长和成功

发布时间:2020-04-28 10:07


投稿啦!


在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十五周年之际,为祝贺公司业绩蒸蒸日上,给公司十五岁生日送上最珍贵的祝福,展示全体员工团结拼搏的良好精神面貌,我们正面向中自全体员工,积极有序的进行征文活动,我们想通过文章,抒发员工们胸中的真实情感,展望中自美好的未来。


这一周我们迎来了现从事公司固定资产、档案和食堂管理工作的周远华,也是公司创业团队员工之一,来看看他所写的中自和他的成长故事吧!



                                                 


周远华

1966年出生,西安矿业学院机电专业毕业,1997年任四川汪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机电设备科科长职务,2000年,任成都电业局温江供电局电杆厂办公室主任,2005年-2014年,任职中自公司采购部和生产部部长,2015年至今任企管部资产主管。


||  文(原创):周远华

|| 编辑:程倩


                                                                                                                 

荏苒十五周年,弹指一挥间,在不经意间,中自公司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华。作为公司的一名创业者,我见证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开始的几个人到现在的几百人。在这十五年间,中自人不断通过实践、学习和执着顽强的耕耘播种,至今在催化行业领域已跻身于国内前三,有些催化技术已处于世界同等水平。


回顾历史,我有幸在2005年5月进入刚成立的中自尾气净化有限公司,成为了第一名公司员工,以此开始了我人生新旅程和创业生涯。在长达十五年时间里,我得到了成长和锻炼,也见证了中自的成长,这一路走来,既有辛酸也有收获,更有希望,凭借大家的奋力拼搏终于成就了公司今日的辉煌。


2005年,中自公司诞生在成都市武侯区金花镇瓦房村。当时周围还是一片农田,进入厂房的是一条泥巴路,下雨天小车轮胎都得陷下去,很远才能有个小卖部,餐馆也更稀少。为了解决吃住行等生活保障问题,就自己用电饭煲烧开水煮饭,洗澡都是很奢望的事了。白天乘公交外出购买设备安装需要材料配件,晚上回到公司坚守厂房,睡的是地铺。尽管如此辛苦,仍然没有动摇我对中自公司的创业激情。2005年8月,设备安装基本结束,公司开始招进一些大学生和工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新增了燃气灶和热水器,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小食堂,基本解决大家的吃住生活事宜。


公司第一个家:成都市武侯区瓦房村


中自催化第一批产品 摩托车催化剂


2005年10月,为了解决喷雾干燥粒度工艺问题,同主管产业化的曾松(副总经理)两次奔走川大同陈教授讨论雾化盘孔径设计方案,两次驱车去龙泉驿航天模具加工厂交流加工工艺。一次和曾总两人骑电瓶车去川大的途中发生意外被面包车撞倒,我和曾松两人的脚手均不同程度受伤,车也摔坏了,然后把车子修复后仍然忍着疼痛坚持去川大做完交流才回到公司。后来为了节省时间,我和曾总开始分工,由曾总跑川大和陈教授技术交流,我就直接蹲守雾化盘加工厂里,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经过多次反复思考研究,多次修改加工方案,多次验证,在短短30天内完成材料粒度孔径的验证,达成工艺指标要求。


在2006年3月26日星期天上午十点,突然接到指令要求当天下午5点前务必将摩托车500支催化剂产品送到重庆嘉陵摩托车公司库房。当时产品还在焙烧炉里面,还需要等待出炉再包装后装箱。十一点我和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曾松、司机张为开起面包车就往重庆赶,中途也未曾休息过,都是大家轮换开车,更顾不上吃饭,饿起肚子终于在下午四点半把产品交到客户手里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坐下来休息才吃饭。晚上六点半又开车返回成都,路过内江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能见度很低,基本看不见路面,车子只能慢慢爬行,大约1小时左右雨开始小下来,才开始加速前行,直到凌晨两点多钟终于安全的回到了公司,等稍稍休息一下,早上仍然坚持到办公室赶紧安排工作。那时几乎没有星期和节假日,大家都是这样坚持下来。


广东技术交流照片


2006年6月26日公司接到浙江客户第一批上万支摩托车催化剂订单,当时由于资金紧张,为保证按时交货,我们订购的原材料基本是空运,我当时既负责销售接客户订单又负责组织原材料采购,我时常是晚上深夜去机场等待提货,一旦载体回到公司就马上安排生产。待产品做好后又亲自开车将货送到开往浙江的长途大巴车发往客户。那时候我们大都是多个角色的转换,既是管理人员,又是操作人员,见活干活,还争着抢着做,互帮互助,加班加点忙里忙外,公司上下个个形成良好团队合作氛围。


但是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却面临着三次搬家的痛苦。2006年年底,因国家着手对违建厂房清理,我们租赁的厂房合同还未到期,政府要求拆迁,这就到处去找厂房。由于我公司对厂房要求比较特殊,厂房高度要高,供电量需求大,环保要求要严,通过网上寻找,现场实地考察,最后进入温江区涌泉镇共耕村的欣广华工业园区。


温江工作照


2007年年底,中央巡视组到温江再次清理违建厂房,我们公司租赁的欣广华园区仍是属于拆迁的对象,强烈要求必须在年底前全部搬走。可笑的是,当天下午三点钟左右产品还在高达三百度温度的焙烧炉里面就已经强行拖出来搬走;更有甚者,房间里面的家具还没有搬出来,房子就已经撮穿了一个大洞,这时候几十号员工当晚还无处安身,那么找厂房找住宿的任务又迫在眉睫。


当时陈启章总经理根据之前在网上收集的厂房租赁信息,果断英明决策,带领我们直奔高新西区四海产业园区。陈总把情况给园区几位老总讲述后,园区的负责人都已经把收了定金的厂房答应优先租给中自,才有了落脚地方,在此对他们的支持表示感谢。


2007年

与车间主任罗承建合照,左:周远华


2008年的元旦,全体中自人都没有休息,全部投入到搬迁厂房、恢复设备的任务之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冒着严寒和大雪,齐心协力抢抓设备安装,快速复产,终于在春节上班后全面复工。中自扎根在四海产业园区长达五年之久,而且实现了摩托车“零”的突破和产值上亿的纪录。


随着摩托车国Ⅲ的全面推进,2010年下半年摩托车国Ⅲ催化剂市场出现井喷需求,为了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2011年5月公司决定将原料车间外迁,开始着手寻找厂房准备第三次搬家。为了满足厂房高度高,电力容量大,环境特殊三大要求,2011年底把材料车间外迁至郫县安靖镇泉城不锈钢园区内,由于材料生产的特殊性,环保要求非常严格,在运转半年之后,园区负责人又催我们搬家。当时正值公司新厂房初期建设当中,经过同对方商议后,同意等新厂房修建好了搬迁。终于熬到了2013年5月份才率先将材料车间搬迁至中自公司自己的厂房,从此再也不受搬家之痛了!


2013年9月底,公司全面启动搬迁工作,浩浩荡荡从四海工业园搬迁到高新西区古楠街88号,结束了多次搬迁厂房的历史。大家有组织有计划,利用国庆假日不休息,边搬家边组织设备安装,并快速邀请客户到新厂房参观考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经恢复生产,也从未耽误客户的交期,赢得客户好评。


2014年公司全面提速,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立强大的技术开发团队,将致力于加速研发技能的提升,扩大现有产品线与控制技能,以拥有全方位的技术解决能力,以较强的竞争力保持世界领先的优势。


公司展厅里那些金光闪闪的奖牌、奖杯足以说明一切。其实,文字与词语是否华丽已显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从文章中品味到那一种感恩之心、喜悦之意以及对中自大家庭的深深眷念之情。所以,我宁愿选择用朴实的语言来宣泄自己内心涌动的情感。


而现今,中自公司所取得的成绩之所以让外人惊叹就是靠着公司广大员工为梦想而不懈奋斗的力量。为“成为中国行列领跑者,世界领域领先者”的历史使命,全体中自人披星戴月,不断进取,勇攀高峰。即使成功的道路上荆棘谝地,困难重重,但却无法阻挡中自人勇往奋进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面对新的历史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秉承“团结、务实、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奋进的优良作风,一如既往不断开拓进取,让百年中自净化天空的梦想直冲云霄,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我想,这个梦想不会太遥远,因为有这么多忠诚敬业、可亲可敬的员工们共同奋斗,梦想会在我们的努力下飞翔。


回首这些年,我们中自人满怀激情,用深情和汗水书写我们激昂的青春,将执着和努力挥洒在平凡的岗位上。十五个春夏与秋冬,见证了中自的茁壮成长。我坚信十五年磨一剑,蓄意待发,我们的人生舞台会因为我们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更美好,更绚丽多彩。十五年春秋,几多汗水,我常常怀着对公司的感恩之心,对客户的理解之情,辛勤地工作,即使委屈了也不改初衷。在中自这个舞台上,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将更加尽心尽责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与中自一起成长。


中自人风雨同舟,一起走过最艰难的十五年,我们已不再脆弱,留下的只有刚强;我们已不再迷茫,眼神中充满了坚毅的目光;我们的梦想不再遥远,而是要开始飞翔……


祝愿中自催化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END



微信图片_20200325140421.png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蜀ICP备12010123号-1    技术支持: 响应式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