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
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生产劳动,生产和品质, 每项工作都不能忽视。
中自公司历经15年来,值得赞美的还有奋战在一线的全体生产员工,是他们用汗水铸就了如今中自的成功,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不计得失和无怨无悔成就了中自现今的辉煌!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了生产车间的主任,罗承建!来看看他给大家分享的他和中自的故事吧~
|| 文(原创):罗承建

罗承建车间主任
于1990年参加工作,在进入中自公司之前在成都铁塔厂郫县分厂工作,主要从事电杆的设计、制作,期间曾担任车间主任,生产总调度等,因工作突出,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并在1995年至2000年间,带领厂部分技术骨干到西藏,眉山,温江等地建立分厂。
2006年进入中自,2008年至今一直担任生产车间主任职务。
大约在2006年6月份,因一个偶然原因,我了解到在成都金花镇瓦房村,刚成立的中自尾气净化有限公司需要招收一部分有工厂工作经验的生产骨干,正好我也有想更换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单位,于是我应聘了催化生产岗位,并顺利进入了中自公司,我刚来公司时,公司只有5名员工(周远华、李宗银等)。
我经过大约两个月的生产实习,了解到中自公司的产业化技术来源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牵头人是陈耀强教授,其最初产业化的催化材料主要有:HTASA-05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及OSM3X-1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这两类材料均为小试完成验证后准备进入中试生产放大阶段,由于小试工艺路线与中试放大产业化生产有较大的不同(有些工艺在小试不是问题,但进入放大阶段就成为了问题,需要逐步优化),因此,给生产上带来不小的困扰,为了解决一个个“突发性问题”,我们经常要做到深夜甚至通宵工作,平时大家也没有固定的休息日(川大研发团队平时只能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到公司生产现场指导工作),不过大家没有一丝怨言,因为我们怀揣一个梦想,就是中自公司必须产业化成功,争取早日为社会、为人类造福。

还有一件事让我难忘,大约在2006年底,中自公司才刚成立不到2年,还有许多产业化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正准备快速推进产业化工作时,突然接到通知,告之这块地已被政府征用,必须马上搬家,当时,我们大家感觉压力很大,要在较短时间内找到新厂房非常不容易,通过周远华等几位同志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温江区邹家场附近找到了新厂房,在大家上下齐心、共同努力不到半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搬迁任务。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至今也让我难忘而且也非常难过的事情,就是我的老父亲去世了,接到家里打来的电报后火速赶回家,尽管这样还是没能见上老父的最后一面,办完丧事前后共三天时间就匆匆踏上了返程的客车,这么多年来每当想到这里我依然感到非常伤心难过、内疚。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舍小家顾大家吧。
俗话说“祸不单行”,好不容易在2007年找到了基本满意的新厂房,正准备大干一场,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期间公司还投入了资金对厂房基础设施进行了整改,也添置了许多重要生产设备),哪知道,这个工业园区也属“整改”场地(说是违章搭建必须强制拆除),不到一年时间里又要面临再次搬迁,当时,公司的生产订单刚有起色,正好多生产一点产品“挣点钱”,以维持公司的正常发展。
期间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当时,当地政府给工业园区物管施加了压力,限时必须让企业搬走,由于我们的产品焙烧时间长,在当地人员强拆变压器时,还有很多摩托车产品在高温炉里面烧着,为此,公司李老师挺身而出,硬是让对方推迟2个小时断电,确保了产品的烧制任务。当时在推土机的作业下,强行将房顶挖开,掉落的杂物差点砸中下面工作的员工,后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顺利完成了搬迁任务,为公司的下一阶段发展打下了基础。
时间来到2008年初,我们顺利搬迁过来的设备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恢复运转,因为我公司还有许多产品订单需要生产完成,为此,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我们就自己动手开始设计规划生产场地,开始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大家基本上天天晚上加班加点干到凌晨2-3点,那时我们尊敬的陈董事长也同样每天坚持和我们在一起工作,晚上完成加班任务后(一般都在晚9点以后),亲自开车带我们去犀浦小饭馆简单吃一点夜宵,为第二天补充能量。就这样在短短10天时间提前完成了安装任务,及时恢复到正常的生产状态。当时大家每天尽管很累,但很充实、开心快乐。


2008年在犀浦工业园区厂区
在我印像中,2008年是摩托车催化剂产品需求量较大的一年(订单越来越多),但要出色完成生产任务,有较多的问题,首先是金属载体产品端面浆料吹扫不均匀(表象是部分有浆料,部分没有浆料,产品表面花花踏踏的),客户对我们的产品不认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办法都失败了,大约2个月后,我通过大胆的尝试,多次反复的实验以及验证,最后提出改进吹扫方式,在吹扫头上开米字型的口,加宽缝隙的宽度以及在吹扫头边沿开剖口等方式增加了出风量,使整个端面受力均匀,端面的浆料涂层均匀了,终于解决了这个“头痛”的问题。
另外,在储氧材料制备过程中出现了滤饼在进入反应釜搅拌时,不但没有起到洗涤作用,相反,还将滤饼搅拌成很硬的“小圆球”,最终导致“堵孔”放不出来,这样的结果是既不能很好洗涤材料(对材料洗涤就有很大风险),还延误生产作业。“不行”必须改进方法!随后,我在近1个月时间里,与其它同志一道进行攻关,通过多次尝试改进压滤设备,即在压滤设备上增加清洗水管路,这样就可以在不用取下物料的情况下完成反复清洗而完成制备任务,最后的验证结果是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的。同时还提高了生产能力,减少了人工劳动强度,获得了公司上下一致好评。为公司在2010年摩托车产品首次突破1亿元(产值)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9月底,公司终于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厂(33亩地,自己的根据地),再次全面启动搬迁工作,从犀浦四海工业园搬迁到现在的地方,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搬迁及安装调试工作,顺利的投入到正常的生产中,我们的客户对我们的工作效率充满了赞赏和认可,对后续的生产订单的回报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2008年开始,我就一直在公司生产一线工作,担任车间生产管理工作,在公司各层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帮助下逐步成长着,2020年是公司推行的加强车间、工段管理能力快速提升年,目前我们正在学习;七大管理手法,精益管理,二维码追溯管理等实用工具的先进管理工具,为公司下一步壮大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也为公司发展输出更多,更优秀的管理人才努力着。
2020年是公司发展的第十五个年头,我作为一名“老员工”,深感创业的不易,我希望通过我讲述的“公司发展的点点滴滴”能激励更多的年青人加入到公司团队,为公司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